休宁自古以征象鲜艳著称李月 反差,山水好意思景随地可见,邑东说念主颇认为豪。说念光《休宁县志》有载:“言山水者必曰新安,而休宁之溪山第一,尤绝胜焉!”嘉庆年编《休宁县志》就择县内八处最好景致,挑升聘画师绘八景图刊于志首。说念光年再编县志,不仅重绘八景,况兼首以“海阳八景”统称之。海阳,乃休宁在三国技能的旧县名。八景中有一景即名“落石寒波”。
休宁城三面环水。横江水自黟县境内经皆云山麓周折而来,夹源水由北奔腾南下,两水在县城西南郊交织,由城南绕至城东后才全部东去。休宁东说念主称两水交织之处为三江口。三江口东、北、西三个地方视线都很汜博,惟南岸竟是一座高耸的石头山。临江一面更是峭崖壁立,底下是滔滔江水。奇特的是,危崖下离岸数米远的江水中竟耸峙着一块近两层楼高的巨石。其顶部平整,似一平台,可坐数十东说念主。巨石与山体之间因江水冲击潴为深潭,得名“落石潭”。此山、此石、此潭就是“落石寒波”景不雅的主体。
不难判断江中巨石一定是南岸山体坍弛所致。没念念到的是此次感天动地的崖崩,竟发生于千年之前。北宋真宗技能的《祥符州县图经》一书中就记载了此事:“昔两舟泊此潭,一祭一否。夜半有神东说念主徙祭之舟于北岸,有石五丈自壁而坠,碎其一舟。其坠处今为石室,因为断石村”。书中不单论说了此事,并赋予了外传色调。但“有石五丈自壁而坠”却毋庸置疑,印证了此次剧烈的崖崩并非虚话。宋淳熙《新安志》有记:“断石村在县西三里,旧名吴口村。西南有石壁,下临深溪。”把柄两书所述李月 反差,崖崩一定发生在真宗朝之前,距今毫不少于一千年。落石始称断石。“断石村”由此而得名,石山亦有了“断石山”之称。
远不雅此景,巨石危崖、苍松翠柏、水激浪飞。犹是一叶扁舟一忽儿闯入,顿时组成一幅极活泼的画面。因其好意思,千百年来来此游玩者甚多。水上斗争舟楫也常在此靠岸,让船客尽情不雅石赏景。其中不乏文东说念主骚客,他们触目伤怀,在崖壁上,在落石台上留住稠密诗文和题刻。据实地检会,石刻多达16处,涵盖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个朝代。
艳母下载这批摩崖题刻,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,多样字体全有。仅仅题款大多因字太小,镌刻不深,终年风化而多无从辨识。唯有一题刻,唯一“断石”二字,因其大,十分显眼。后头题款“吕大防”三字也很明晰。吕大防是京兆蓝田东说念主(西安旧称京兆),北宋治平三年(1066年)曾任休宁知事。此东说念主是北宋驰名书道家、政事家。后在哲宗朝曾任尚书左仆射,高出于宰相。这块石刻应是其在休宁任职时间所为。
这批崖刻中,诗刻也不有数。据验证,诗刻作家中的名东说念主有明代礼部侍郎程敏政、“嘉定四先生”之一的李流芳、被尊为东南诗坛首长的查慎行、清代才女汪韫玉等。
程敏政的诗刻,是首七律,议论词可辨识的唯一首句:“九日来登落石台”。程敏政是休宁东说念主,少时有神童之称。经查阅,程敏政写落石台的诗有六首。均为某年重阳与亲戚好友五东说念主同游落石台而作。
“落石寒波”因这些石刻李月 反差,使当然景不雅与东说念主文景不雅无缺聚会,其品位和价值有了极大的擢升。